钟馗画兴盛灵璧千余年之谜

○钟馗画

○祈五福、避祸灾的画兴钟馗画像

○位于灵璧县城的钟馗雕像
每到春节等节日,人们总喜欢在家中挂张钟馗画像以祈五福、盛灵避祸灾。璧千这种风俗自唐朝延续至今。余年说到钟馗画,钟馗之谜就不得不提我省灵璧县。画兴钟馗画在灵璧县有着悠久历史,盛灵2003年文化部命名灵璧县为“中国民间艺术(钟馗画)之乡”。璧千那么,余年钟馗到底有着怎样的钟馗之谜传奇经历?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神祇?
“亦真亦幻”之钟馗
在灵璧县,时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:灵璧有三宝,画兴一美一丑一奇。盛灵“一美指的璧千是自杀于此的虞姬,一奇指的余年是灵璧石,那一丑便是钟馗画了。钟馗画在灵璧的历史可长了。”钟馗画家赵英汉说,“钟馗之所以被人们尊崇,是因其能除恶扬善、伸张正义、迎喜降福。故而,人们把他画成图像,贴于门上,悬于堂中,以祈福避灾。”
而在灵璧县城,就有一尊钟馗雕像,威武雄奇,正气凛然。雕像下方铭文曰:钟馗,字正南,世居灵璧,唐代德宗年间人。生得虎背熊腰,豹头环眼,宽颔犊鼻,铁面虬髯,貌虽奇丑而学富五车。生前应试因貌丑而不中,怒而触阶,死后托梦唐明皇,誓除天下妖孽,被封为“嫉恶状元,斩邪将军”。
关于钟馗的传说,最早见于沈括所著的《梦溪笔谈·补笔谈》。说钟馗是唐明皇时代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,自幼饱读诗书,才华出众,然而相貌奇丑无比,没有读书人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,这使他在科举考场上深受其害:钟馗凭借过人才华,一路闯关最终到殿试,但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,大笔一挥儿戏般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。十年寒窗之苦,瞬间化为乌有,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……这之后不久,唐明皇身患重病,梦中总被小鬼骚扰难以安睡,寻遍天下名医都无法治愈。一天深夜,他梦见小鬼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,还在宫中狂呼乱叫。正懊恼间,忽见一蓝衣身影从天而降,一把抓住小鬼……唐明皇惊醒过来,怪病从此不治而愈。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钟馗,于是唐明皇就把宫廷画家吴道子请来,把自己的梦讲给他听,要他按照梦中的样子画一幅画。
吴道子立即展纸挥毫,很快便画成一幅《钟馗捉鬼图》。唐明皇重奖了吴道子,命画工摹拓镌版,印赐两府辅臣,并传告天下。此后,一到岁末,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,以驱鬼避邪。自此钟馗名声大噪,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。
其实,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,这个流传了千余年故事的真实性并不大,钟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。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,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,钟馗的确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。《全唐诗》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,名为《谢赐钟馗及历日表》,作者是唐明皇时的宰相张说。诗中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钟馗神像和历日表。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,作为神钟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,张挂钟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。
可是钟馗到底是怎样的身世来历?又是如何走上神坛?诗中并未解释。民间传说他是唐初陕西终南山人;但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《不下带编》中曾记载:“……钟(馗)乃灵璧人,至今后裔在焉,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……”而河南灵宝县也被传说是钟馗故乡,因为那里钟馗画镇妖捉怪特灵验。钟馗,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?
千年兴盛灵璧钟馗画
“我认为,匡扶正义,惩治妖魔鬼怪的保护神钟馗,是人造的神,而不是一个实在的人。它反映人们祈求镇鬼驱邪、保佑家人平安的愿望。”研究钟馗多年的解安中老人告诉我们。
据解老介绍,钟馗二字始为“终葵”,它是一种利器,长三尺,上端形状像椎,名叫“椎”。齐国人说话迟缓,把“椎”字拖成两个音阶,于是“椎”便说成“终葵”。古人不仅把它用作武器和人兽角斗,还用它驱鬼辟邪。“终葵”原本是利器无灵性的东西,被赋予人的灵性,于是,“终葵”二字改为“仲傀”。因《天问》中称“雄九首”,于是又改为“仲馗”。此后其二字不断演化,出现过不少与“终葵”读音相近的“中归”、“中垒”、“重回”等。至唐代,人们又把“终葵”说成“鸣如钟,生九首”,于是,又改写为“钟馗”。
那么,钟馗画又因何结缘于灵璧,以至人们一提到钟馗画,就想到了灵璧呢?
“灵璧钟馗画又称灵璧判子,宋代元祐年间灵璧置县时,有一批专门画钟馗的民间画家聚集在灵璧,初步形成了一个民间钟馗画的艺术中心。北宋时期,画家杨斐绘制的钟馗深得吴道子的神韵,为时人称道。杨斐后来在淮楚一带居住,和灵璧的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他把吴道子的画法传到了灵璧,给灵璧的钟馗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清代初年,画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,灵璧是他的辖区,高其佩对灵璧画家大加扶持,使灵璧画界的整体水平再次提高。”赵英汉说。
据了解,灵璧钟馗画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经久不衰。它秉承吴道子画风,而手绘钟馗,又以灵璧为最佳。清人齐周华在《名山藏画副本·钟馗像赞》中就写道:“钟馗由道子画能通神也,无如天下传写,渐失其真,惟灵璧所画,往往不脱道子原格,故世群推之。”由于灵璧钟馗画名声大、品位高,销量也与时攀增。据乾隆年间的《灵璧志略》记载,灵璧“画店林立,画商如云,车水马龙,年复如是,每岁可售数万纸,画工衣食于斯”。“那时的钟馗画只能用一个词形容:洛阳纸贵。”
专家告诉我们,与天津杨柳青、苏州桃花坞等木版年画或门神画不同,灵璧钟馗画采用手工绘制的方式,具有特殊的民间风味,更强调内在精神气质的表现。灵璧钟馗画有“民俗、工笔、写意”等风格,流派纷呈,丰富多彩,在形式和内容上亦有独特之处。《钟馗神兽宝伞八锦屏》就是失传已久而又独具特色的灵璧钟馗画代表作,据悉,此图以八个不同造型的钟馗乘坐八种不同的神兽、八个不同的鬼卒擎着八种不同的伞盖故名。其中,八种神兽皆出自古代神话典籍,各有所本,内涵深厚,充分体现出与中国神话的互相渗透与熔炼,成为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者,历史上任何一位画家、任何一地的年画都未出现过。
因此,1915年,灵璧民间钟馗画师翟光远绘制的钟馗画参加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,荣膺金奖,这幅画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。灵璧钟馗画因此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“活化石”,成为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的瑰宝,灵璧县也在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
民间艺术要传承
“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‘钟馗’形象是手持三尺青锋、金刚怒目,但据考证,吴道子的第一张钟馗画造型并不丑,后人缘何越画越丑呢?‘以恶治恶’的巫术理念是主要原因!灵璧钟馗画正是走的古老情感之路,看似粗俗丑陋,却淳朴雄强,融注了古代民族血液,继承了民间艺术的精华。”说到灵璧钟馗画,就不得不提一个人——灵璧钟馗画传承人孙淮滨。
说孙淮滨是当今灵璧钟馗画发掘抢救“第一人”,一点不为过。作为清末民初书画巨擘李瑞清的再传弟子,中年之后的他在艺术更臻炉火纯青的黄金岁月放弃前程似锦的“画家”生涯,投入到这个非主流更不为人看重的工作中。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,孙淮滨先后深入全国各地博物馆,走访无数老艺人、评论家和收藏家,查阅古籍文献,观摩并收藏了大量灵璧钟馗画原作。在他的笔下,钟馗的造型勇猛威严,透溢出正气与神勇;善良与慈祥使他剽悍狞厉的外形与慈祥仁爱的心灵美和谐统一,令人望之威而即之温。这些,在《钟馗神威图》、《祥瑞图》和《福自天来图》中得到淋漓尽致表现。郭沫若为此给孙题写了“孙淮滨钟馗图”;中国邮政为孙制作发行了《灵璧钟馗图》明信片。
钟馗,是一个符号,代表着人民向往美好、战胜邪恶的纯朴理想;钟馗画,则是这一纯朴理想的生动载体。我们相信,有着1000多年辉煌历史的灵璧钟馗画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。
□程堂义